关于《现代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简介

发布者:石成玉发布时间:2015-06-10浏览次数:131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现代经济学》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经济类专业均将《现代经济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本课程主要讲授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技能,使学生学会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运用经济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用实证分析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现象与问题,以适应经济管理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为今后更好地从事本职工作和参与社会活动、参与社会经济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现代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继续和深化,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可以在更广阔、更深入的层次上,认识和把握经济学关于现代市场经济的理论、观点和政策。该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内容极为广泛而深度有限。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对教学内容设置以适用和实用为基本原则,以满足应职岗位需要为基本原则,教学内容设置以适度为准,为后续的专业课打好基础。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读书和思考、“教会学生学习”也应当是整个教学的主要思路和重要指导思想。

二、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
1、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按照我院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定位于为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培养“经济与管理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我院生源主要来自上海及周边省市的特点,我们在课程开设中突出“应用型”的特点,重视和强化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现代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培养方案中处于素质拓展模块。本课程定位为初级经济学水平。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把内容界定在阐述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范围。该课程先修课程为《高等数学》,对开阔学生眼界、拓展专业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利用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对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对现代经济学的了解,在更宽广的层次上,认识和把握当代经济学关于现代市场经济的理论、观点和政策;较为完整、深入的了解各理论流派的基本理论观点及最新发展,梳理各流派之间的分歧和争论,明了各流派分歧背后的共同特征;让学生了解不同宏观经济政策背后的理论基础和时代特征,从而加深对我国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选择上的认识。 
2、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现代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模块。 
    第一个模块:主要对经济学的定义和发展脉络进行概述,理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该部分学习,掌握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内容,对当代经济学的发展有一个总体了解。该模块为第一章什么是现代经济学。 
    第二个模块:主要对微观经济学理论进行系统的分析和阐述,该部分包括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收益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第三个模块:主要对宏观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和介绍,该部分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鉴于学时的限制、课程内容的庞杂,以及低年级学生不具备相关的经济知识背景和自学能力有限,本课程采取课堂讲授、案例分析教学、学生分组讨论相结合。 
    课堂讲授学时分配安排如下:


3、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本课程的重点: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二章。第一章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经济学的两个领域: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第二章需求和供给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两大力量,它们决定了每种物品的产量和价格,需求和供给理论是经济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析工具,它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就是研究消费者如何作出选择,以及他们如何对价格和收入的变动作出反应;第五章说明企业是怎样通过成本与收益分析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第六章掌握不同的市场中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是如何决定的,了解市场中博弈行为的初步知识;第九章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中经济总量(消费、投资、政府收支、货币供求、工资、物价、汇率、利率等)及其相关关系、影响总量变动的因素及相关的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析如何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的问题;第十章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及其关系,理解三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决定模型,理解乘数原理及其应用;第十二章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与变化,宏观经济的政策目标,理解并掌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内容及其在不同时期的运用。 
    (2)本课程的难点:在于第三章、第五章、第六章、第十章、第十二章。第三章的难点体现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应用;第五章的难点在于对短期和长期成本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第六章的难点在于划分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两大类市场,并对不同的市场中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是如何决定的分析;第十章的难点在于三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决定模型;第十二章难点在于对理性预期的准确把握以及由此引起的宏观经济政策无效的解释上。
    (3)解决难题的办法: 
    ①创新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对教学中难点问题的认识。 
    ②科研促进教学。把国内外最新的科研成果,经济学家对当前经济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分析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

三、教材选用与教学条件
1、教材选用与建设
    本课程的理论性很强、内容庞杂、信息量极大。自2007年以来,一直选用张炳达、孙爱丽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经济学》。该书的特点是,内容凝练、体系完整、信息量大,利于自学拓展知识面。 
    系部和专业依据选用的教材,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作为课堂讲授的依据。
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任课教师制作了内容丰富、形式活泼、颇具特色的教学网站。网站上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丰富,主要有: 
    (1)课堂教学资源。有课程介绍、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课件、参考书目等,可供学生自主学习。 
    (2)学习资源:有相关教学视频,电子书籍等,学生既可以在线阅读,也可以下载。还为为学生介绍了数家权威的经济学网站,本课程网站和这些网站建立了连接。 
    (3)在线测试:有复习题、习题答案。学生学习后可在线测试,检查自学的效果。 
    (4)师生互动平台。学生可以在线提问,在线和老师进行交流。 
3、网络教学环境
    该课程有专门的网络教学平台,可方便进行网上互动教学。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获得关于课程的信息,课程教学的一些基本文件;可以进行自我练习测验,可以通过推荐的相关网站进行资料查询等。目前网站硬件环境良好,运行良好,辅教、辅学功能齐全。网站对外开放,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登陆网站进行自主学习。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
    本课程在讲授中利用的教学方法有:“讨论式教学、研究式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设计和使用这些教学方法的目的:是为了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为了让学生在研究、探讨和实地调研中去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 
2、教学方法的具体使用和效果
    (1)讨论式教学。本课程讲授的许多问题都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比如,对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凯恩斯主义认为宏观经济政策有效,货币主义认为短期内有效、长期内无效,理性预期学派认为,无论短期和长期,宏观经济政策都无效。对于类似的争议,很容易给学生造成“经济学混乱”的印象,也会导致学生无所适从。遇到这些问题时,我们都会开展讨论式教学,通过讨论使同学们认识到不同学派提出不同见解的历史背景和不同假定条件,让学生发现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假定条件与现实经济生活的差别,从而感悟到理论的适应范围,感悟到对我国的借鉴意义。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给学生了锻炼自己的机会,有利于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理论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
    (2)研究式教学。本课程的开课对象是低年级学生,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讲授的过程中,我们使用了研究式教学。比如在讲到货币主义的现代货币数量论时,我们要求学生对比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函数与货币主义的需求函数中,对收入的不同理解,并要求学生通过调研分析我国居民现期收入的变化对需求的影响,从而发现哪一个货币需求函数更适应于中国。
    (3)案例教学。本课程虽然是理论课,但非常贴近生活,也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实践性。我们在讲授过程中特别重视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说明问题。比如:在讲到公共选择的后果时,我们选择我国精简机构的过程作为案例,说明机构庞大、越减越多与政府承担的职能过多有关,只有转变职能,才能精简机构;在讲到新凯恩斯主义有关工资粘性时,我们以NBA劳资双方的谈判机制和某著名运动员的合同工资为例,说明工资的变动不仅取决于供求关系,还取决于讨价还价的能力等。

3、信息技术的应用
    目前,本课程的主讲教师都能够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不仅增加了课程的信息量,同时丰富的课程信息也为学生的拓展学习提供了便捷。我们的教学课件、大纲、教学案例,以及网上开辟的“师生互动”栏目都是通过网络技术实现的。实践证明,信息技术的使用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我们注重在每章的学习中都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并作为平时成绩来考核。在课程的考核方法上加大对平时考核的力度,避免将一次性考试作为课程学习考核的唯一手段。 
    以经济学专业学生为例,课程考核包括平时(出勤、课堂回答问题等)占 15% ,1篇小论文占15% ,期末考试占 70%。注重平时的学习考核明显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作用,使学生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环节,而不是把成绩固定在期末的复习和迎考上。

五、课程建设规划
1、建设目标
    我们要把《现代经济学》课程建设成在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教学管理等方面,在校内有影响的精品课程。 
2、建设步骤
    (1)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根据我院定位与特色,围绕精品课程的要求合理规划建设工作,制定科学的详细的建设规划。 
    (2)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三年内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 
    (3)重视教学内容改革。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先进,科学,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反映我国改革开放的最新现实。 
    (4)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继续强化实践教学,进一步实现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多元化。 
    (5)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体系。建立课程建设考核体系,对在课程建设中做出贡献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在评优、评奖中优先推荐。 
    (6)加强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要求系部课程组的教师将积极开展教改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多出精品成果,以科研促进教学,切实提高精品课程的精品含量。


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 地址:上海市漕廊公路3888号 电话:021-31616009 传真 :021-31616013
沪公网安备 310116020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