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杭同频,校馆联动 ——中侨马院与杭州“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共上一堂“大思政课”
发布人: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时间:2024-12-30   浏览次数:50

2024年,值“五四宪法”颁布70周年及第11个国家宪法日之际,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与杭州“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携手,于12月30日在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图书馆一楼270度全景教室举办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宪法教育实践课,为冬日校园增添了一抹炽热的法治之光。

此次课程通过线上线下融合、课内课外联动、校内校外互通、理论实践结合及沪杭同频互动的创新方式,由八位老师合作完成,王猛老师给予线上技术支持,为本学期《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画上了圆满的句号。面对全体学生实地探访杭州“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的现实困难,马院教师精心策划,杭州五四宪法陈列馆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教育资源巧妙融合,为大家打造了一堂宪法精品课。

  本次宪法实践课以引人入胜的小问答作为开场。中侨大学马院杜娟老师以温和的语调问道:“你知道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是在哪里起草的吗?”随后,她又抛出了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问题:“你听说过五四宪法的另一个别称吗?”这两个问题如同一股清新的春风,激发了大家探索宪法渊源的热情。在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充分调动起来后,杜老师巧妙地引出了杭州与五四宪法的深厚渊源。她提到,在杭州这座美丽的城市,有一处承载着新中国法治建设重要历史记忆的地方——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

接着,视频连线杭州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陈列馆的讲解员沈双汇为同学们深情地讲述那段关于宪法与杭州的不解之缘。随着线上讲解员的引导,同学们的思绪仿佛穿越到了杭州西子湖畔,置身于那座承载着新中国宪法起草历史记忆的陈列馆中。讲解员从“五四宪法”的起草背景、过程、意义,到宪法文本的形成、实施及影响,进行了详细而生动的介绍。过程中讲解员重点介绍了陈列馆会议桌上摆放着两件特殊物品:茶杯与铅笔。茶杯的名称叫“政权杯”,俗称“拳头杯”,是建国初期景德镇的工艺大师为新政权的诞生而创作的。“政权杯”的盖钮,是一个紧握的拳头,象征着广大人民群众欢庆革命胜利和团结一致建设一个新中国的坚定信念。“政权杯”的手柄,是镰刀和锤头连接在一起,象征着工农联盟是新政权的基础。铅笔为德国施德楼牌6B铅笔,颜色黑、笔芯软、书写流畅、字迹清晰,曾是毛主席喜爱之选,适合写大字。这种铅笔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制造业基础薄弱,而新时代的中国既是制造业大国,更是制造业强国通过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真实的文物展品,陈列馆的讲解员为学生们呈现了一幅生动的宪法历史画卷

随后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们结合线上讲解内容,对我国宪法的发展历程、地位以及原则进行深入浅出的复习巩固,通过互动问答、典型案例等方式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重温宪法知识,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余杰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回顾了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整个授课过程条理清晰,知识点之间巧妙衔接且过渡顺畅并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此外,余老师善于将抽象的宪法原则与时政热点和身边案例相结合,使得这些原则通俗易懂,更接地气。学生们不仅增强了“尊崇宪法、维护宪法”的情感认同和思想认同,还深刻感悟到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集中反映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公民权利的基本精神,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性质。

最后,王建枝老师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宪法理论与实践、宪法制度建设及宪法实施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她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论断“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这句话,谈到宪法的权威和实施根源于人民的真心拥护和坚定信仰。随后,王老师引领学生进行了一场庄严的中国宪法宣誓仪式,值此契机,她鼓励并号召同学们积极弘扬宪法精神,将宪法精神内植于心,外践于行,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以实际行动贡献法治力量,彰显青年担当。

课程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次宪法思政实践课让他们受益匪浅。王世雄同学感慨地说:我一度认为,宪法是一部高高在上的大法,离我较远,今天感受到了,宪法就在我们身边,时刻保护着我们的基本权利,保障着国家的长治久安。

上海中侨大学督导处韩连民教授也对本次宪法实践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韩教授指出:“这次法治教育实践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用心上‘大思政课的又一次教学创新。学院科学谋划、精心组织,效果非常好。教师准备充分,素材鲜活,互动积极,气氛活跃,涵养了学生的法治素养,青年教师得到了锻炼和成长。

此次宪法实践课在热烈而富有成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杭州五四宪法”陈列馆的此次合作,不仅为师生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更在广大参与者心中种下了法治的种子。未来,双方将继续深化合作,共同探索更多创新性的法治教育方式,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力量。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深化思政课改革充分发挥“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功能,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撰稿人:于跃跃、杜娟、余杰、黄巧丽、付莹、

  王建枝、焦雪滢、毛娅妮、黄甜   

审稿人:封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