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专题研讨会 |
发布人: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时间:2022-10-31 浏览次数:83 |
为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思政课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2022年10月28日,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召开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专题研讨会。校党委书记平杰教授、副书记管琰琰教授、书记助理、校团委书记朱范鑫,艺术学院副院长窦蓉蓉、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天喜、党支部书记封晓莉、建筑工程学院党支部副书记岳建梅、重大项目管理办公室陶秋意、其他学院教师代表及全体思政教师参会。研讨会由封晓莉老师主持。 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封晓莉首先对参与此次研讨会的领导和老师表达了感谢。她讲到,2022年7月25日,教育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具体做法,为办好新时代的思政课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在“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全校教职员工及全体学生,共同构成了“大思政课”的主体。“大思政课”,要有大格局,要做到全校一盘棋。此次研讨会是在民办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研究中心的支持下,在校党委、学生处、校团委以及各二级学院的共同努力下召开的,对于全面推进学校“大思政课”建设有重要意义。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管琰琰教授为会议致辞,她讲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不断增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实现入脑入心。作为职业本科大学,更要发挥职业教育优势,立足地方特色,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设立一批实践教学基地,推出一批优质教学资源,做优一批品牌示范活动,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校党委书记助理、学生处处长、校团委书记朱范鑫从“校园事事承载育人功能,校园人人担负育人职责,校园时时蕴含育人元素,校园处处充满育人氛围”四方面讲述了中侨大学全校园育人的模式,阐释了“大思政课”建设就是要充分调动全学校、全社会的力量和资源,拓展“大格局”,汇聚育人“大能量”,搭建“大平台”,激活新时代“大课堂”。接下来,校团委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合作要更加紧密,共享育人资源,突出协同育人,提升育人实效。 艺术学院副院长窦蓉蓉分享了“三全育人”改革视阈下艺术设计专业群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着重从“情感素养”和“岗位素养”两个方面阐述如何提升艺术专业课程的育人效果。她重点提出,要建好用好实践教学基地,发挥好研学基地的实践教学功能,开发现场教学专题,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既可以发挥学生们的专业特长,也能提高学生们的爱国情怀、文化自信和人文素养。 建筑工程学院党支部副书记岳建梅老师主旨发言的题目是《工匠精神在高校党支部建设中的运用》。她阐述了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高校党支部是党在高等学校的最基层组织,处于政治核心地位,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更是要加强工匠精神的学习与传播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马克思主义学院周淑敏老师谈到要善用“大思政课”点亮青年信仰之灯。当前“大思政课”的核心是要围绕思政课进行改革创新,把握好“大思政课”的育人思维,建设一支强大的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建立“一核多元”的组织实施机制,同时拓展“大思政课”校内校外体系,从而推动形成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崭新格局。 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瑞玲老师对“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她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首先,树立“大思政”教育理念,构建“大思政”工作机制;其次,以专业为单位,提升思政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再次,探索实践教学方式,创新教学过程;最后构建区域思政教育平台,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马克思主义学院斯迪虎老师认为“三全育人”是适应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也是思政课程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基本方位。我们要结合职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特点,将“三全育人”教育理念贯彻其中从而推动职业本科思政课程的高质量发展。 马克思主义学院于跃跃老师探讨了新时代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价值意蕴。新时代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需要,是思政教育改革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同时新时代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也有着丰富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有利于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 平杰书记、管琰琰副书记和全体与会人员就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展开广泛交流和充分讨论。平书记讲到,思政课要有效发挥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必须打开“书斋”之门、“教室”之门、“学校”之门,直面时代、贴近生活、植根实践,充分吸纳、用好社会现实和实践中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以来,在教学、科研各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马克思主义学院能够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育人资源,加强与其他二级学院的横向沟通,真正做到融合式、跨越式发展,切实提升育人实效。 最后,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天喜对此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她讲到,“大思政课”建设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对大国工匠的打造、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制造强国的建设和工匠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都具有极大的价值意蕴。“大思政课”的“大”是相对于传统思政教育而言的“大课程”、“大教材”、“大教学”、“大先生”。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是育人目标、育人内容、育人方式、育人机制的整合和融通。只有在这种融通功能的作用下,“大思政课”建设才能明确其改革方向,厘清其主体内容,明确其实践导向,形成新的协同模式,从而在“大思治课”建设中构筑起相互融通、和合共生的契合理路,才能激活“大思政课”建设需要的教育元素之“黏性”,最终形成“大思治课”建设所需的“融合度”。只有具备了这种“融合度”,才能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撰稿:张文娟 审核:封晓莉 |